小不剌子
2024-04-04 16:49:26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看电视剧《乱世危情》,其中男主角大名杨福双,大家叫他“小八辣子”;上海童谣也有:“下雨喽,打烊喽,小巴辣子开会喽......”关注到各地方言还有“吧啦饼”“吧啦话”“蔫唧不拉”“苦不拉唧“作孽八腊”“罪过巴拉”......结果发现,“不拉”“吧啦”“八腊”“巴拉”“八辣”,其实都是元曲中的“不剌”,表现的都是有一点,或者不完整的意思。

多民族的国家,彼此吸纳不同的语言,从而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。元人孙仲章的《勘头巾》有句话:“他口里必律不剌说了半日,我不省的一句。”听不懂是因为原本是蒙古语。元人汇释汉蒙词汇的《至元译语·地理门》收录“布剌”一词,对译为“泉”字;洪武十五年编成的《华夷译语》中也有“不剌黑”为“泉”。《山海经》说日落之处“有三泽水,名曰三淖”“淖”是湖泊,蒙古语称“淖尔”,泉眼相对于“淖尔”,自然是很小的。

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,一夜之间掩盖了一切。门前只有一只麻雀在那里探头探脑,全然没有蔫不拉几的感觉。想起另一句老家的民谚:“看见麻雀一步,三十年大富”。这是一句半吊子话,北方人叫做“吧啦话”。这句“吧啦话”的由来,据说是明朝因为宦官成为与文官、武官之外的第三股势力,权势已经不在地方官之下。有个叫王鹏的人也想走这条捷径了,可是挥刀自宫的疼痛,以及性命之忧的惧怕,让王鹏试了几次都下不了手。去请教刘国师,自己如何才能升官发财?所谓“有人辞官归故里,有人漏夜赶科举”,曾经为皇帝炼仙丹的刘国师,就是辞官归故里的宦官。刘国师金口难开,只对他说了一句:“看见麻雀一步,三十年大富。”

麻雀总是双脚跳着往前走的,为的是可以随时配合翅膀,四肢同时发力飞起来及时逃离危险。除夕那天,王鹏见人往门上倒贴“福”字,突然就有了灵感,穷人“福”字倒着贴,骨子里想着要咸鱼翻身,权贵“福”字倒着贴,骨子里想着要僭越。那么抓只麻雀摁着它的脚就能让它跨步了。为了验证这招是否灵验,他首先想到了对刘国师下手,以报复他对自己的蔑视。

江南乡里的坟墓没有竖墓碑的习惯。王鹏悄悄刻了自家祖上的墓碑,偷偷埋在了刘国师家的坟里,然后贿赂衙门,声称那块坟地是自家的。偏巧县令也想趁机削弱刘国师在当地的影响力,结果王鹏顺利地夺了那块坟地!经过多次装神弄鬼,以及官府的推荐,他也真和刘国师当年一样去了京城,成了为皇帝炼仙丹的王国师,总算和鲲鹏一样从北溟飞到了南溟。

一觉睡到冬日满南窗,他突然被绑赴刑场!一个小太监偷吃了他炼的仙丹,居然莫名其妙地死了!欺君之罪无需辩解,他抬头看见一群麻雀落在了刑场边的枯柳树上,居然一边叽叽喳喳地叫着,一边有几只麻雀横身移步在相互靠近,还一连跨着走了好几步……

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那晚,“其寐也魄交”,梦见自己变成麻雀。飞不高的麻雀,飞过了每个人的头顶,飞得高的鲲鹏从北溟飞到了南溟。麻雀找食,找一点吃一点,不经意间见生活的空间拓展到了每一个角落,且不限于北溟到南溟的空间。麻雀自然也属于“小巴辣子 ”。

董解元的《西厢记诸宫调》有句:“怕曲儿捻到风流处,教普天下颠不剌的浪儿每许。”凌景埏校注:“颠,风流的意思。不剌,语助词。”所谓风流,就是接近于极致的“不剌”。元人乔吉《两世姻缘》说:“对门间壁都有些酸辣气味,只是俺一家儿淡不剌的。”无论是“颠不剌”还是“淡不剌”,都没有达到极致。“小不剌”后面加个古人表示尊称的“子”,意味着“小不剌子”也不能妄自菲薄。燕雀焉知鸿鹄之志,可是鸿鹄焉知燕雀之志?水里小小的鱼子鲲,自我膨胀成了不知几千里,就不能安分要飞到天上去了,其翼如垂天之云,扶摇直上九万里,与它背若泰山的几千里之躯对照,几乎没移动多少距离,岂不是炫耀其虚幻的伟大而已?

大小是相对的,看似小的也未必真小,彼此做好自己就好,别的也做不好。满天的星斗,看起来都没有太阳和月亮大,但这许多“小不剌”的星光中,难道不是存在着不同的恒星带着它们的行星,在向我们发出遥远的光亮?其间甚至还有能量难以估量的“黑洞”存在。

原载中国散文学会40年征文第一季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